火了大半年的大模型,争议也逐渐多了起来。
先是作为弄潮儿的ChatGPT被爆流量下滑,访问人数增速转负。集成ChatGPT的微软Bing搜索也遭到不少非议,早前已宣布叫停上线短短才一周的“Browse with Bing”功能。
但同一时间,国内外的科技巨头们仍未放弃追逐风口。光是最近一个月,就有Meta、华为、京东、阿里、科大讯飞、网易、携程、字节跳动、知乎等大厂都先后传来新动态,马斯克成立的新AI公司“xAI”传闻估值达200亿美元,并扬言要挑战openAI,以探索宇宙真实本质为宗旨。
一边是狂热的大厂,一边是逐渐回归理性的市场和失去热情的用户,大模型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图片来自UNsplash)
大模型的冰与火:热度明显下滑,大厂仍在抓紧研发
大模型的降温,从源头开始。
Similarweb的统计显示,ChatGPT的访问用户累计过亿,网站月访问人次超过10亿,今年一季度一直处于流量疯涨的节奏。但这种风光的日子在二季度结束了,ChatGPT的流量增速触顶回落,而且以极快的速度进入负增长阶段。
根据Similarweb的统计,今年4-6月ChatGPT网站的访问量环比增速分别为12.6%、2.8%和-9.7%,而在今年一月这个数字还是惊人的131.6%。连带海外的一众竞品,如Civitai、Claude等也无法幸免,Civitai的访问量从3月开始不断缩水,平均访问时长也仅有14分钟,用户正在快速流失。
要知道,这段时间ChatGPT为了维持热度已经做了大量工作。5月中旬,ChatGPT官方APP正式在iOS端上线,瞬间在美国冲上App Store免费应用榜第二名,仅次于Temu。不过这种情况也没有延续太长时间,加上APP上线地区仅限于美国国内,并没有像网站那样产生现象级传播效果。
将目光放回国内,情况也是相似的。微信指数和百度指数均显示,ChatGPT、大模型的热度在今年4-5月达到巅峰,此时正好是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科大讯飞讯飞星火、360智脑等产品密集发布的时间。但到了6月,用户的热情开始冷却,各家大厂轮流举行各种发布会也没有拉动人气。
与此同时,有关ChatGPT、大模型的争议反倒开始增加了。
今年5月,微软宣布接入ChatGPT,支持用户以聊天形式进行搜索,ChatGPT也在移动端内置了“Browse with Bing”功能,支持用户在移动端通过微软Bing获取信息。不过上线短短一周后,这项功能便被openAI叫停。
叫停的原因,是平台发现有用户通过该功能绕过搜索系统集成的部分网站的付费墙,直接获取付费内容。用户的白嫖行为涉嫌侵犯了知识产权,也让付费网站感到不满,由此更牵涉出大模型应用要不要开源的新争论。
然而,大厂的热情似乎还没有被浇灭。光是近一个月,已有多家企业发布大模型产品或对初代产品进行更新,也有不少大厂公布了最新研发进程,并扬言死磕大模型。
7月7日,华为云CEO张平安携盘古大模型3.0正式亮相;7月13日,京东官宣推出言犀大模型,预计今年8月正式上线,同日京东健康发布了医疗大模型“京医千询”;7月17日,携程发布首个旅游行业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
往前数,我们还能看到科大讯飞、美团、知乎、字节跳动、商汤科技等一系列大厂的新动态。科大讯飞副总裁江涛甚至表示,下半年将“all in星火大模型”,坚定对星火大模型的投入。
市场的风吹草动,大厂不可能毫无反应。但大模型热度下滑的速度和研发的进程,确实可能超出预期。毕竟国内技术和国外仍有差距,大模型从立项、研发再到上线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即便中途意识到风口的变化,厂商也不可能放弃前期的投入。
在全民狂欢的时期,所有企业都在抢时间,只想尽快研发出大模型产品,吃到流量红利。这时候,大家还没开始思考应用场景、商业化模式等问题,和时间赛跑和竞争对手拼速度才是首要目的。但等到潮水褪去,大厂就不得不面对这些现实的问题了。
C端用户不买账,这些大模型白研发了?
有关大模型应用场景、实用性的种种争议,最终都可以归结到To B和To C之争上。
目前的赛况,已经很明朗了。B端大模型虽然投入规模高、研发难度大且竞争激烈,但应用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垂直行业大模型;C端大模型在刚走红的时候确实能帮厂商积攒人气,但流量红利来得快去得也快,很难为企业创造太大收入、利润。
简单地说,B端大模型因为可以帮企业降本增效而受到持续追捧,是厂商日后发力的方向;C端大模型则是一个烧钱的项目,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跑通商业闭环,极有可能遭到抛弃。
刚刚上车的携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
上线才一天的携程问道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使用效果如何,现在还很难判断。但从发布会上的介绍来看,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希望携程问道成为用户的旅行助手,走C端路线是板上钉钉。
梁建章在发布会上重点介绍的携程问道亮点包括实时、高质量数据,携程自研的垂直模型,以及机器人、搜索算法。用梁建章的话来说,携程问道是一个旅游业的“可靠答案库”,基于全球3000多个目的地、海量榜单和用户数据,为用户提供旅游参谋,提供一个“不会出错”的答案。
然而,用户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并不想追求标准答案,更喜欢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攻略。
携程、马蜂窝、途牛等OTA平台近年来发力做内容的初衷,也是活跃社区氛围,给用户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而大模型的介入,让旅游攻略变得标准化、工业化,却可能让用户损失了亲自查找路线,根据个人需求规划酒旅、餐饮、景点游览行程的乐趣,也会削弱社区的交流氛围,和当初做内容的初衷相悖。
今年8月计划去川西旅游的优优,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在携程、去哪儿、小红书各个平台查找攻略。揽下三人小团队的统筹工作后,他既要考虑另外两个朋友的住宿、旅行习惯,设计一条不能太累的线路,又要兼顾每个人想去的景点,“愁死了”不少脑细胞。
“我们在小群里也商量了很多回,最后一人选了一个自己必去的景点,最后还是发现时间太赶,只能在鱼子西、稻城亚丁、四姑娘山里面三选一。”
当被问及用AI大模型会不会更方便时,优优说自己没法给出肯定的答案,“毕竟没有使用就没有发言权”。但他也表示,在讨论过程中和几个朋友情绪越来越高,对旅行越来越期待,头脑风暴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效果,或许是AI难以替代的。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知乎身上。
作为中文大模型的种子选手,知乎可以说是赢在起跑线上。一来知乎社区氛围活跃,内容数量和质量都在国内互联网界处于领先地位,为大模型预训练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二来知乎靠问答起家,用户使用习惯和搜索平台十分相似,而ChatGPT、Bing、百度已经为大模型和搜索、问答场景的结合提供了样板。
知乎的动作也很快,联手面壁科技先后推出了知海图AI、搜索聚合两款大模型产品,并在站内内测热榜摘要功能。然而,这几项产品、功能内测至今在知乎站内都没有掀起多大热度,更不用说出圈了。
归根结底,AI可以尝试提供标准答案,但无法模拟答主的人格、文风——个性化一直是知乎问答社区特点,这是AI无法复制的优势。
携程、知乎的大模型研发策略值得斟酌,但好歹动机是清晰的,投入也值得肯定。但在此之外,还有更多面向C端的大模型产品既缺乏应用场景,也缺乏差异化,难免给人“为了大模型而大模型”的感觉。比如云从科技面向C端用户的从容大模型,趣味问答、中英文翻译、出行建议等功能各大搜索、导航软件都能提供。
目前正在研发或已经推出C端大模型产品的企业,或许都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手上的是会下金蛋的鹅,还是烫手的山芋。
AI技术包罗万象,大厂不应困于大模型
大模型在C端遭遇的困难比B端多,其实并不叫人意外。毕竟企业的诉求是一致的:提高效率、增加利润、控制成本,其对AI大模型的要求简单明了。而C端用户需求是难以捉摸的,大模型更多时候只是锦上添花,而非必需品。
值得注意的是,就连openAI也开始将触角伸向B端,CEO Sam Altman在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最近一个季度的重点工作是面向企业的API端口服务,并强调会加强和微软的合作。
中信证券在最新一份研报中指出,从中长期角度看,To C大模型的泡沫被戳破是大概率事件,企业将把重心转向插件开发及垂直细分领域大模型之中。在此背景下,面向C端的大模型应用及其背后的开发商必然会快速洗牌。到最后,或许只有百度、360等少数几个拥有稳定流量入口和应用场景的大厂能站稳脚跟。
该如何打破这种场面?
答案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只要后退一步看,摆脱对大模型的迷信,各家企业就能发现AI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按研究内容,大模型归纳于生成式AI领域,主要的功能包括自然语言理解/生成、智能对话、文本分类/翻译等。但生成式AI只是AI的其中一个分支,在此之外还有机器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多种类别。按智能化程度,又可以划分为语音/图像识别、推荐系统等弱人工智能,以及通用人工智能等不同层次。
总而言之,AI技术是包罗万象的。生成式AI很火,但不代表AI的全部,高阶的大模型技术也不一定是用户最迫切需求的。
7月17日,除了携程发布携程问道之外,网易云音乐也上线了一项全新功能“私人DJ”,基于升级后的推荐算法给歌曲提供智能讲解服务,这也是网易云音乐“AI+音乐”战略中的一部分。而在此之前,网易云音乐已经先后布局了AI词曲编唱、AI乐评、AI乐谱识别、AI辅助创作等业务。
网易云音乐的“私人DJ”并没有蹭大模型热度,而是乖乖将宣传重点放在功能上,包括个性化推荐的精确度、对用户偏好的识别以及讲解内容。用AI技术来实现个性化推荐,和看似高大上的大模型没有实际联系,却是用户对音乐流媒体最基本的要求。做“私人DJ”,对网易云音乐来说远比做大模型要有价值。
抱有相似想法,开始对大模型祛鬽的大厂也不在少数。阿里妈妈近日上线了一站式投放系统,腾讯云发布的 AI原生向量数据库,字节开始扩充机器人团队,百度和华晨宝马合作探索AI+汽车业务,也没有局限于大模型领域。
正如前文所说,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大厂抓紧时间挤进大模型这条赛道。但B端大模型研发门槛高、C端太拥挤且应用前景不明朗,一窝蜂模仿ChatGPT已经不是一个妙招。另辟蹊径的企业,只会越来越多。
写在最后
月初举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3)上,大模型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我们也能看到很多企业带来了AI领域的其他新技术和产品。比如蚂蚁集团的“智能风险感知与响应联合反诈系统”在开幕式上获得“SAIL之星”奖,微创®机器人则带来了两款手术机器人和一款穿刺机器人定位系统。
大模型确实很热,但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扎根这条赛道。AI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也不是只有大模型一条出路。与其一门心思追热点,跳出通用大模型的限制,将AI技术和自身业务、用户需求深度结合在一起,才是正确出路。